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加入會員享免運/一件可訂歡迎聊聊/禮贈品少量客製化

 

【 志雄麗珠跨台丸 】二月二 , 土地公搬老戲

土地公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相當常見的神祇,不管是路口外的那間土地公廟,或是大廟裡的土地伯,甚至是掃墓旁的后土,你會不會好奇
 
。土地公公的由來嗎?
 
。為什麼有人拜土地公是初二十六,而不是初一十五呢?
 
。土地公公最愛吃什麼?
 
。『 食福 』又是什麼呢?
 
 
 
媽媽常說:「 今天初一要去拜土地公,你要一起去嗎? 」 而在求學期間搬家,老媽也會說:「 記得去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,跟土地公說說話 」。 土地公在常民生活中,相當的普遍卻也極為重要,就像住在隔壁的伯伯與婆婆。

 

而你知道,土地公的信仰究竟是怎麼來的嗎?閩南話對於土地公的稱呼是「 土地公 」; 客家話則是「 伯公 」,而「 后土 」與「 福德正神 」也都代表著土地公的意思。
 
古時以農立國,靠天吃飯,農夫為了能有更好更多的收成,總是希望作物能五穀豐收、畜牧興盛。因此,生活環境與氣候,大大的影響當時收成狀況。而在自然科學未有更多認識的狀態下,對於自然氣候也成了一種崇敬的信仰,開啟了對於大自然的各種祭祀與傳說故事。
 
由於對大自然的崇敬之心,而出現各種不同型態的土地神,大多都以自然物件為主要的祭祀對象。例如:土地、石頭、河川或是大樹等等。
 
除了從自然崇拜而衍伸的土地之神,也有因家風而神格化的傳說,現在常說的「 福德正神 」,正是因道教玉皇大帝的加封後,本因是人的福德,有了神格,開始成為里民間的守護神。
 
 

 

土地公就像是在地的守護神,台灣到處都有土地公的傳說與故事,是相當廣泛與普遍的信仰中心,不管大都市、或是鄉下地方,都有土地廟的蹤影。

 

『 田頭地尾土地公 』『 街頭巷尾土地公 』『 田頭出尾土地公 』都是說明,四處可見土地公廟。

 

由於作物豐收使得農人致富,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,土地公不再只是農民祭祀的神,進而轉化為「 財神 」。許多生意人也都開始祭祀土地公,期望奉拜土地公後,能有更好的營收。
農曆二月初二是「 土地公生日 」,又稱作「 頭牙 」,商人通常會在這天求財祈福,祭拜土地公祈求生意興隆,在新的一年能順利如意發大財。
 
而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「 尾牙 」,感謝土地公過去一年的眷顧,以及犒賞員工以示慰勞。
 
 
因此,大多商人祭祀土地公,多為初二、十六。
 
 
【 另一說法 】早期交易日多為初一十五,因此,在交易日個隔天祭祀土地公,希望下次交易能更好,因而衍伸初二十六拜土地。
 
而部分土地公廟前也會設置戲台,雖然小時候會在戲台底下看戲,但這戲最主要的還是給土地公看的。也因為戲都是跟土地公的故事有關,因此有了 「  二月二,土地公搬老戲  」的俗話。

在拜土地公時,可以準備三樣土地公最最最愛的食物:

 

 

麻糬、花生與酒

 

部分客庄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時,舉辦「 食福 」的習俗活動,主要的活動為鄉里居民們,齊聚在土地公廟外呈吃辦桌,在土地公生時在土地公廟外吃飯,寓意著把 「 福氣 」吃入肚內。食福的習俗不單只是福氣吃入肚,更重要的是希望夠過食福,群聚鄉里情感與分享之意。
 
 
在食福的習俗中,更要把食物吃得光光,這樣才能 『 食得空空好年冬 』。把食物吃光光,今年會有更多收穫,今年才能過好冬。
 
若去廟宇祭祀時,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廟宇內的裝飾,總會看見蝙蝠的裝飾圖像。『 蝙蝠 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,扮演了相當重要的圖像元素,是象徵「 吉祥 」與「 福氣 」的動物,與西洋文化中的蝙蝠,代表邪惡,是大相徑庭的。
 
【 食福 印花設計 】
 

志雄麗珠跨台丸 我們下次見 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